华泰优配 528万波斯大军远征希腊?你知道10万军队的行军队伍有多长吗_希罗多德_战争_西斯
好的,我帮你将这篇文章每段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
字数:3567,阅读时间:约9分钟
编者按:
希波战争在西方历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著称,从著名的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战,到海上关键的萨拉米斯海战,再到决定性的普拉提亚之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持续了近五十年。最终,希腊联军击败了昔日强盛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此后波斯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希波战争因“以少胜多”的戏剧性效果而广为人知,但关于双方兵力的实际差距,学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波斯军队与希腊军队的数量差异并不像传说中那样悬殊。那么,真实的希波战争兵力对比究竟是怎样的呢?
展开剩余89%对于希波战争双方军力数量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早期文献中那些极为夸张、甚至脱离现实的兵力记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巨著《历史》,详细描述了这场东西方的大战。
按理说,作为亲历希波战争的“当代人”,被尊称为西方“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其著作应当是研究此役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尽管这些资料确实来源于当时,他的记载的可信度却一直为学者们所质疑。那么,希罗多德究竟是如何描述战争双方兵力的呢?
《历史》第七卷《波琳尼娅》中,希罗多德记载大流士之子薛西斯举全国之力亲自出征,从赫勒斯滂海峡搭建浮桥跨海进入欧洲大陆,陆军直逼德摩比利,也就是后世广为人知的温泉关。
按照书中185、186段的记载,薛西斯大军的兵力高达2,641,610人,再加上随军的勤杂人员、运粮船上的船员及其他辅助人员,“全军总数”则被估算为5,283,200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希罗多德精准地将薛西斯军队的人数计算到百位的七位数,他仍坚信这并非全部。
除了上述各种战斗及非战斗人员外,希罗多德遗憾地承认,大军中还必然包括了数量无法准确统计的厨师、侍妾、太监,以及马匹、骆驼等运输牲畜,甚至随军的印度猎犬等。这些都未被具体计入人数。
至于这样一支规模空前的庞大军队如何跨海远征时补给庞大的粮草,希罗多德却未给出详细的解释。虽他对补给问题有所察觉,甚至估算出大军一天的粮食消耗约为110,340麦斗(一麦斗约等于52.3升),但有关军粮供给的描述就在此戛然而止。显然,这样一支超乎寻常规模的军队,其庞大的军粮消耗只是令他轻微惊叹。
参考2022年9月的现代数据,希腊人口约为1,043.2万。虽然现代希腊的疆域与古希腊不同,但该数据仍具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希腊即便有先进农业技术支持,依然是粮食进口国,而古希腊因土地贫瘠,往往依赖海外贸易获取粮食。
以中国为例,根据葛剑雄的《西汉人口考》,西汉初年人口超过1200万。假如希罗多德的军力数据真实,那么薛西斯几乎动用了相当于西汉初年总人口三分之一还多的军队,去攻打那些还依赖贸易进口粮食的城邦联盟,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和槽点。
至于希腊军队人数,希罗多德所给出的数字相对显得更为可信(当然,这是与波斯军那天文数字的规模相比)。他在《历史》中提到,希腊南部各城邦共出动378艘三列桨战舰,每舰配备约200名船员,合计7.56万人,这还只是主力战舰的人数,其他辅助船只未计入。
以半数计约3.78万人,加上11万陆军部队,总计约22.34万人。如果再加上大约32.4万协助薛西斯的希腊雇佣军,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出动的兵力总数可达54.74万人,这还未包括后勤和补给部队。
这些兵力数字的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当时战争态势的理解。考虑到五百二十万的庞大数字过于夸张,后世学者通常不会直接引用此数据,但即使是相对理智的学者,也往往将其作为参考依据。
举例来说,《历史》中记载,萨拉米斯海战时,希腊海军凭借地形优势击败波斯舰队,薛西斯担心希腊海军攻击他的浮桥断绝后路,遂下令撤回亚洲大陆,仅留下30万精锐部队,由大将马多尼奥斯指挥,驻守色萨利、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
在希罗多德的叙述中,这支30万人的驻军显得异常“机动”和“敏捷”。普拉提亚之战前,马多尼奥斯占领雅典后,得知斯巴达军队即将来袭,便烧毁雅典以发挥波斯骑兵优势,随即北上,翻越希泰隆山抵达普拉提亚平原。
途中,军队经过德里西亚隘口。令人疑惑的是,他们在穿过隘口后的第二天,便完成整顿并继续行军。实际情况是,军队在行军过程中不可能保持方阵整齐,尤其是通过狭窄隘口时更难做到。根据《战争艺术史》研究,一支三万人的队列长度约为23公里;若兵力达到30万,队列长度将超过230公里。如此庞大的长蛇阵列,想在一天内完成整顿并继续行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剑桥古代史》和《西洋世界军事史》都不相信薛西斯真的能调遣30万大军驻守希腊,但仍以此数字为基础,推测其驻军规模在10万左右。
那么,指挥10万大军的难度究竟有多大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曾与刘邦谈论带兵能力。韩信对刘邦评价道:“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笑答:“多多益善,为何我还会被你俘虏?”韩信回答:“陛下不能亲自统率军队,而擅长指挥将领,这正是您被俘的原因。”
韩信的评价反映出,在冷兵器时代,统领十万大军已经是相当难得的军事才能。更别说在远离故土的异域作战,管理辎重、调度军队、协调当地势力,这些都极大考验将领的综合能力。就连西方著名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大帝,其作战规模通常也不会超过十万兵力。
另一个例子与亚历山大有关。高加米拉之战是决定马其顿与波斯命运的关键战役,发生在巴比伦附近的高加米拉地区。关于此役中波斯军力的记载,不同时期的史学家观点差异很大。
《亚历山大远征记》的作者阿里安称,波斯军有4万骑兵、100万步兵及200辆战车。古希腊历史学家迪奥多罗则记载波斯集结了百万大军,其中骑兵20万,步兵80万,战车200辆。罗马历史学家库提乌斯较为保守,认为波斯步兵20万,骑兵4.5万,战车200辆。
三位作者唯一一致的,是战车数量均为200辆。近代学者通过考察当时地形,普遍质疑上述兵力的真实性。即便是库提乌斯的保守估计,人数也明显过高。如今普遍认为,高加米拉之战波斯军实际兵力最高不超过十万。
若亚历山大确实派遣不少于七千骑兵参战,波斯在骑兵数量上占优势也合理,但这种优势不会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
这些夸张的兵力数据,重要原因在于包括《亚历山大远征记》在内的许多文献,信息来源并不完全可靠,许多内容甚至带有传说色彩,类似“围着营火讲故事”般的口述历史。尽管作者尝试剔除明显荒诞之说,其可信度依然大打折扣。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伊苏斯之战。该战是双方意外遭遇的会战,亚历山大和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巧合地于同一天出发,从同一山脉不同隘口绕行,最终在敌军背后相遇。根据《亚历山大远征记》,波斯军中除本族军队外,还有3万希腊雇佣兵,使波斯军人数远超马其顿军。
但战斗双方的行军距离与占据空间几乎相等,《战争艺术史》的研究认为,这说明双方兵力差距并没有文献中描述的那么大。甚至在步兵数量上,马其顿军队还有优势,否则难以解释大流士为何选择利于中军步兵固守、地形狭窄的皮纳鲁斯河沿岸作战。
相较于盲目相信《亚历山大远征记》《历史》等古文献,结合古战场地理环境合理推断实际兵力,显然更为科学与准确。毕竟,虽然希罗多德的《历史》有史书性质,但部分内容带有神话色彩,关于希波战争的史料也几乎仅此一份。我们不能质疑这位著名史学家的历史态度,但同样要认识到,在缺乏可靠文字记录的时代,即便作者竭尽全力复原战争全貌,也难免有所不足。
参考文献:
1、《战争艺术史》
2、《西洋世界军事史》
3、《剑桥古代史》
4、《历史》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主编原廓、作者披澜读史,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究。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
---
需要我帮你进一步调整风格或者细节吗?
发布于:天津市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富深所 中基长寿科学附属中骊与北京三有利订立技术推广协议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