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盈策略 【上海一周】城市内涵式发展,从何而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周召开,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会议作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等一系列重大判断,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时,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考察,在杨浦滨江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成为上海做好城市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之后,进一步探索走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之路,打造样板、作出示范,上海义不容辞。
上周,云南省党政代表团来沪考察。在位于杨浦滨江的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等市领导与云南省党政代表团一起参观,听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及案例讲解。
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成为沪滇两地深化理念学习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内容。
两地同志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立足各自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实际,在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上加强学习经验互鉴,以务实行动奋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7月18日,上海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牢牢把握超大城市功能定位,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会议亦强调,要坚持规划引领,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持续抓好美丽上海建设,深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上述要求涵盖城市方方面面。对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走好城市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关键所在。
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是全国城市发展大势所趋,对上海这样的自然和土地空间资源优势并不突出、又率先从大规模建设迈向更新改造的超大城市而言,更需做好“内涵式发展”的大文章。
在去年年初召开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上,就已明确要向存量要功能、向集约要空间、向更新要效益,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升空间承载力,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
这意味着,从规划布局到具体项目实施,都需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握运行底层逻辑,在转变方式方法、注重提质增效上谋得出路。
“规划引领”,是一个大前提。
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内外部因素交织带来种种变化挑战,需要科学灵活应变,及时动态优化策略。
但在城市发展演进之中,总体规划作为中长期战略安排,需保持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很多时候,也唯有对总体规划精神的精准把握、准确执行,具体的策略调整方能更为科学、合理。
今年初,陈吉宁参加市规划资源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时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严格落实城市总规,发挥城市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编制好城市总规动态维护规划方案,与“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与“五个中心”建设新要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趋势、人口结构新变化等相适应,把党中央赋予的使命任务充分体现到重要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规划布局中。
强调“内涵式发展”的语境下,上海城市总规针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模、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特色风貌、安全运行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均予以强调。
在严格落实总规基础上,突破发展局限、挖掘增长潜能,无疑需要在存量资源盘整优化、转化利用上做足文章,而这又涉及一系列制度性变革。
对上海而言,如何在此前低效用地盘活、产业园区调整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提质增效”,考验着改革的决心和智慧,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内涵式发展,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的统筹协调,融合发力,最终指向人居体验。
由此,顺应人民群众关切,把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持续抓好美丽上海建设,深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等等,均是题中之义。
还有重要一条,有内涵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力求“高能效”“低能耗”的城市,也就是说,各类资源要素包括政策举措,都应最大可能高效利用,避免不必要的耗散、内卷、浪费。这也是“提质增效”的要义所在。
要做到这点,无疑需要城市治理的各领域、全链条树立成本绩效意识,充分考虑各种成本约束。这种成本,既有显性的经济成本,更有无形的制度成本、社会成本。
上海的许多努力,都指向综合层面的降成本,而一座具有内涵的城市,其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就在“综合成本”上。
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